聚醚酰亚胺PEI相关知识

聚酰亚胺PI

PEI是PI(聚酰亚胺)家族成员之一,故此,我们先需了解PI.

如下图所示,聚酰亚胺是一类主链含酰亚胺环(-CO-NR-CO-)的高分子聚合物,其中R多为芳族四价基团(如苯环)。其结构单元由二胺与二酐单体通过缩聚反应生成,形成刚性链状结构,包含酰亚胺基团、苯氧基(-O-)和氨基(-NH-)等官能团。

图片

(不少PI的价格都在人民币1k/kg 以上,比V家的PEEK贵,属于塑料金字塔顶端类的家族。)

PI有热固和热塑型。

常见类型有PAI,PBI等。

PAI为聚酰胺酰亚胺(Polyamide-imide),是酰胺键(-NH-CO-)与酰亚胺环(-CO-N-CO-)交替共存的共聚物,其结构可视为聚酰胺(PA)与聚酰亚胺(PI)的杂化体。其Tg290C,5%热失重510C,透光率84%(550nm),可成膜用于柔性基板。

PBI为聚苯并咪唑(Polybenzimidazole),主链含苯并咪唑环(双氮杂环结构),由四胺与二酸单体缩聚形成。RTI>400C, 极限氧指数(LOI)>40%,复材可用于航天结构件,及保温层。也曾被考虑做货币coin。

随着刚韧均衡的PEEK海量供应的下压,很快取代了热塑型PI的部分应用。这并不影响有实力有内涵的PI,在新应用的蓬勃发展。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性能要求都在逐高,尤其是电子领域,PI薄膜每年都有新应用出现。这已不是用工程塑料思维来定义的商业模式。

传统PI的牌号如 Kapton(薄膜)和vespel(型材)都是杜邦公司发明并推广的,并且没有被当作塑料业务而被剥离。和Nomex, Kevlar等著名品牌一样,按“高级人才”待遇,被归类到电子元件,过程控制材料而保留。传统国际聚合物的业务做法,通常都是从单体合成源头做到尽可能深的终端,形成了较高的商业壁垒。


CPI(透明PI)

透明高温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,这里专门说说CPI。

透明聚酰亚胺(CPI)的光学透明性是其分子结构与凝聚态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核心在于抑制电荷转移络合物(Charge Transfer Complex,CTC)的形成、控制结晶行为及优化分子链排列。

传统聚酰亚胺(PI)因主链含刚性芳环与强极性酰亚胺环(-CO-N-CO-),为分子内电荷转移络合物(Intramolecular CTC)。

这里,二酐为电子受体(Acceptor, A),二胺为(电子给体Donor, D)。主链中交替存在的给体(胺片段)与受体(酰亚胺环),从而形成分子内D-A结构,也就是DδAδ 结构(δ表部分电荷转移)。其相互作用力主要依赖静电引力(库仑力),而非传统化学键,键能通常较弱(<50 kJ/mol)。也就是,发生电荷转移效应,电子从二胺单元向二酐单元转移,形成离域π-电子体系。通常在300–500 nm光谱范围,产生强分子内CT吸收带,因此PI呈现特征性黄色。CTC 作用越强,则颜色越深。

对相同结构的聚酰亚胺而言,分子量越大,则电荷的链内传输距离越远,链内 CTC 作用增大。且分子量越大,分子链越容易形成缠绕结构,使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加,链间CTC 作用也增大。

为实现PI的透明化,可通过以下分子设计实现:

(a) 破坏共轭平面性:如引入非共面单体(如用脂环二酐、二胺来代替芳香环),打破分子链平面性,从而扭曲分子骨架,阻断给体与受体的电子云重叠。代价是会牺牲部分耐热性。

   也可以采用侧基修饰的方式,如添加大体积取代基(如三氟甲基、叔丁基),产生空间位阻,阻碍电子云重叠,抑制CTC形成。如下图案例,引入氟乙基结构(F₃C-),来稀释共轭密度。

图片

(b) 也可以想办法,弱化电子转移能力。如将强悍的氟原子(电负性3.98)引入,形成C-F键的低极化率降低分子链极性,减弱CTC效应。或也可更时髦的采用无氟方案,将醚键插入,形成柔性氧醚键(-O-)隔离刚性芳环,减少共轭连续性,并达到“刚柔嵌段”的“大马士革钢“结构。

(c) 我们之前讨论过高聚物透明材料的机理。

故此,若所设计的PI中存在微晶区,可将晶体尺寸控制在 <400 nm(小于可见光波长),避免光散射。但CPI的实现以抑制CTC为主。

绝大多数CPI为无定形态,可以完全抑制结晶来实现透明;同时也有少数,为控制微晶尺寸极小,来实现透明。CPI扭曲结构或大侧基使分子链呈"疏松网格",从而表现出分子链的低密度堆叠。


聚醚酰亚胺PEI

图片

我们这里谈的PEI,为双酚A型聚醚酰亚胺,也就是原GE公司在1982年推出市场的Ultem系列产品,也是原GE公司产品体系中最后一个自有合成装置的工程塑料品种。后来也就是小修小改,没有重资产投入了。

在PI家族,PEI大致可以理解为最容易合成的产品。即使这样,按目前工业化的合成路线还是十分漫长,其重要前体双酚A二酐(BPADA)的制备需要高超能力的双相酰亚胺-酸酐交换技术。这些公网上都有完整的资料,在这里不讨论。只是二呆觉得这个路线已经40年了,即使迭代再慢,应该也快有新的合成路线出来。

传统PI(如 Kapton,Vespel)主链含刚性芳环和连续酰亚胺环,需通过高温亚胺化(>300℃)形成交联结构,表现为顽固的“不熔不溶”。PEI引入双酚A型二醚二酐(BPADA),也就是将柔性的醚键(-O-)插入。PEI的次级弛豫峰(β弛豫)在-60C,远低于Tg,为醚键(-O-)的局部协同运动,以及异丙基侧链的旋转,表现为低温保持柔性。需要说的PEI的柔,是相对传统PI而言,不能和聚碳酸酯之类并提。

醚键切断连续共轭平面,抑制分子链紧密堆叠,使得PEI的Tg 降下来,为217C。RTI为180C。可以实现注塑成型,这是PI家族很大的一个进步。(就像一个死老头,一下想明白了,降低身段,能做很多生意。)

目前还是PEI可以归在特种工程塑料行列。

仅仅是目前。

PEI主链含 醚键(-O-)与异丙基(-CH(CH)),破坏分子链规整性,抑制结晶能力,呈完全无定形玻璃态(XRD显示弥散衍射峰)。PEI中醚键的柔性使链段呈"扭结-伸展"构象,自由体积分数(FFV)达0.15–0.18(传统PI0.08–0.12),故此,表现为低堆叠密度,赋予PEI膜高透气性(O渗透系数≈1.2 Barrer),在气体分离上有一定表现。

关于PEI的模具设计,加工,主流应用,合金(和PC)可直接去 S公司网站拿到一手信息,这里不再啰嗦。

其中需重视的其CTE≈5×10⁻⁵/℃(与金属匹配),适用于精密电子封装,是其明显卖点之一。还有,就是与PPA,PPS相比,虽耐高温不足,但PEI,PES类的力学模量随温度变化比较平坦,在不少动件要求力学性能波动小的应用环境有优势(如某高温电器开关的杠杆)。


PEI vs PES

现在,我们慢慢“蒸馏“出PEI的商业价值。

PEI出身好,生在了以市场见长的GE家,比与其性能接近的PES(聚醚砜,实为弱结晶材料)一直要贵不少。这是老GE团队直接在用户端发力的价值。

PEI和PES虽化学结构大不相同,但在很多应用中都可以互用。我们这里只谈PEI不能代替的地方。最主要的就是PES的耐碱更好。

PEI分子链中的酰亚胺环(Imide Ring) ,在碱性(尤其是高温)条件下,氢氧根离子(OH)会进攻酰亚胺环上的羰基碳,导致不可逆的开环水解,生成聚酰胺酸盐。这个过程会迅速破坏聚合物主链的完整性。而PES主链中的砜基 (-SO-) 和醚键 (-O-) 对碱性水解具有极高的稳定性。其化学结构中没有易被碱攻击的薄弱环节。

(同为“厂花”PEI,PES归属于不同于的财阀,他们都有很多公开的资料和应用显示对方的不足,“就是我好”。类似的事情很多,比如我看到过PPE比PPS耐水解更好的报告,也看到过PPS比PPE耐水解更好的报告,都有测试数据,且其测试条件到差不差。其常见的操作手法是用己方某个特定牌号与对方某个常见牌号比较,这类做法,其并不能说明材料本身的性能。这类培养无思考能力观众的做法,在中国电车领域天天上演。二呆觉得,从历史长河的大类应用上看,没有必要追求这些测试的细节。该淘汰的,自然会淘汰,早点晚点而已)

PEI,PES的应用之争很快会彻底完结。因为各项性能更优异的PPSU聚苯砜)销售价格降下来了,目前也就10美金左右,已经很接近PEI目前工艺的合成成本。

(PPSU的庸俗化是因为海边W公司的量产。他家有一只强劲的现金牛,每年贡献几十个小目标的利润,跨界来到高聚物行业。目前,W还经得起折腾,各类试错与交行业入门学费。想着做聚合物合成投资的新公司,应避开这家。)


PEI的卖点

那么,我们谈谈PEI绝对占主导的两类应用,也是40年应用、市场互相筛选的结果。一个是通讯领域的FOC,另一个是航天航空领域的复材。

FOC是 Fiber Optic Connector的缩写,有着高温料罕有的定制蓝色,是PEI标志性的应用。在老哥家及后续的S的内部培训都说主要是CTE(5×10⁻⁵/℃)与铝最接近是其选材的原因。可是,我们查PES的CTE接近这个值,且CTE是可以通过微改性实现的。这个卖点不明显。

二呆的直觉不是datasheet上这些参数可以说明区别的,应该在客户端看看。且按照新应用的开发逻辑,PEI在美国,PES在欧洲/美国,终端客户(现代通讯公司)应该有各自独立接触塑料公司,并且独立测试这些材料。曾参加的测试的非晶类(无二次结晶问题,实现精密端面对准)材料应该还有不少。

以下论点来自《Push The Polymer Envelope (White Paper)》为主,供参考。有懂行的可以指正。

1)某5G基站测试中,PES光纤接头在75℃工作2000小时后,光功率损失达2.1dB(PEI组仅0.3dB)。

这个可能和PES的CTE比PEI的略高有关(各家数据有少量区别),或者是高温蠕变性能的区别。在100℃,持续受力时,蠕变速率数据,PES>0.1%/1000h,而PEI<0.05%。故此,多次插拔后,PES基座因塑性变形引发光纤端面间隙增大。

2)现在通讯系统中,光纤透镜/端面需纳米级表面光洁度(粗糙度Ra<50Å),以抑制光散射。按天性,PES为弱结晶聚合物,注塑冷却时易形成>10μm的球晶,使镜面铣削产生微裂纹。其单点钻石加工(SPDT)后表面粗糙度仅450Å,远差于PEI的50Å。PEI如前所述,为完全的无定形材料。

3)PES在850–1550nm波段的折射率温漂系数为1.2×10⁻⁴/℃,比PEI(0.8×10⁻⁴/℃)高50%,高温下引发光轴偏转>0.01°,导致多模光纤模态噪声。

4)紫外辐照条件下,PES的黄变指数ΔYI>15(PEI<3),透光率从88%降至72%,加速波导结构老化。这个试验应该是某个特定工况条件的。FOC的应用很多是染色的。

5)湿热环境(防水,盐雾等)下的差异。PES分子链中的砜基(-SO-)与水分子形成氢键,引发溶胀应力开裂。进一步证实,未改性PES在湿热环境下体积膨胀率>0.8%,导致陶瓷插芯与塑料基座间产生微隙。

这样看,不仅是FOC,在其它现代通讯的精密部件,PEI都高出一头。

FOC不用PEI,只有玻璃可以替代。所以H公司很着急,必须要有第二供应商。虽然PEI供应商S公司已经同为亚洲公司了,但其合成工厂在海那边,很多不确定因素。

第二类应用比较明确。我们先看看热释放数据。

1753686680124807.jpg

按上面锥形量热仪测试(Cone Calorimeter @ 50 kW/m²)的数据,PEI的热释放速率最低。其它数据还有总热释放量,达到峰值时间等。PEI总体数据不错。

按datasheet上的纯料数据,PEI(V0@0.4mm,) vs. PES(V0@1.0mm);极限氧指数LOI PEI为50,PES为36,完胜。

从燃烧机理上看,PEI的高残炭率源于酰亚胺环芳构化,形成致密炭层隔绝氧气;PES的砜基(-SO-)分解产生SO气体,削弱炭层完整。释放的有毒气体更多。

在密闭的环境领域,如航天航空,高铁,核电站等,多是使用复合材料。作为基础树脂,PEI的有很多优势。 (可以认为,总是会烧起来。那烧的快慢,烟雾浓稀,毒气种类,释放热量的大小就是重要的考量)。


PEI展望

PEI在近15年也开发出眼镜框,慢榨机,试验鼠仓等惊艳的应用。只是太脆,做不了“黄金奶瓶”;难成粉,做不了不粘锅底涂。

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,很难有一个平台式的增长。并且随着其它无定形高温料的下潜,不少应用慢慢地被蚕食了。

按说,S家的PEI的合成专利也已过期失效,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化工公司也没有投入PEI的合成,倒是本土公司积极入局,勇敢地完成“集邮式”填补空白。

如上面的分析,二呆认为这个产品有其独特点和牢固的应用端。只是有多大,不好参言。按高聚物的使用形态,包括注塑,挤出,膜,粉末,纤维,复材,合金等。一一对照即可,“塑脉”越广的越容易活。


PEI成型常识

模具设计,注塑,内应力消除,耐化学溶剂这些问题,普通简单可获取的资料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顺便说一句,市场类的报告,不建议看证券公司出的报告,能对50%就是优质了;也不建议看BP,这类“可行性”报告太多苟且和幻觉,虽有精品,一般正确率在30%。看多了中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