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合物材料实际拉伸强度影响因素分析总结
影响聚合物实际拉伸强度的因素非常多,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:材料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加工与测试条件的外在因素。
一、 材料内在因素(分子链本身的性质)
这些因素在聚合物合成时就已经决定,是材料的“先天基因”。
1. 分子量(Molecular Weight)
· 影响:分子量增加,拉伸强度通常提高。
· 原因:分子链更长,链与链之间的缠结(Entanglements) 更多、更有效。这使得链间不易发生相对滑移,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拉断。同时,高分子量意味着链末端(缺陷)的相对比例减少。
2. 分子量分布(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, MWD)
· 影响:分布较窄(分子量较均一)通常有利于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一致的力学性能。
· 原因:低分子量部分如同“增塑剂”,会削弱链间缠结,降低强度;而超高分子量部分则可能带来加工困难。窄分布使材料结构更均匀。
3. 分子链结构(Chain Structure)
· 链的刚性:主链含苯环等刚性基团(如聚酰亚胺、聚芳酯)的聚合物,其强度通常高于柔性链(如聚乙烯)的聚合物。
· 侧基:大的侧基可以增加链间空间位阻,抑制链滑移,从而提高强度(如聚苯乙烯比聚乙烯强)。
· 极性:链上带有极性基团(如-CN, -OH, -Cl)能增加强大的分子间作用力(如氢键、偶极力),显著提高强度(如尼龙 > 聚乙烯)。
4. 结晶度(Crystallinity)
· 影响:对于可结晶聚合物,在一定范围内,结晶度增加,拉伸强度、模量和硬度通常提高。
· 原因:晶体区域作为物理“交联点”,将分子链牢固地锁定在一起,能有效传递和承受载荷。
· 注意:结晶度过高可能导致材料变脆,冲击强度下降。
5. 交联度(Degree of Crosslinking)
· 影响:适度交联可以大幅提高拉伸强度。
· 原因:共价键形成的交联网络阻止了分子链的滑移,使材料从热塑性转变为更坚固的热固性结构(如硫化橡胶、环氧树脂)。
---
二、 外在因素(加工与后处理、环境)
这些因素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形态来影响其最终性能。
1. 取向(Orientation)
· 影响:这是提高强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。使分子链沿拉伸方向高度取向,可极大提高该方向的拉伸强度。
· 工艺:纤维纺丝、薄膜拉伸(双向拉伸薄膜BOPP/BOPET)等。例如,未经取向的聚乙烯塑料强度约30 MPa,而高度取向的聚乙烯纤维(如Dyneema®)强度可超过3 GPa。
2. 添加剂(Additives)
· 增强填料:如玻璃纤维、碳纤维、纳米粘土等,可以起到显著的增强作用,成为复合材料。它们承担了大部分载荷。
· 增塑剂:降低分子链间作用力,增加链段活动性,从而降低强度、模量,但提高柔韧性和延展性。
· 颜料、填料:如碳酸钙、滑石粉等惰性填料,通常作为增量剂使用,但可能会降低强度,并在填料颗粒处产生应力集中点。
3. 缺陷(Defects)
· 影响:严重降低强度,是应力集中的起源。
· 类型:包括气泡、孔隙、杂质、微裂纹、缺口等。材料往往从这些最薄弱的环节开始破坏。
---
三、 测试与使用条件
即使同一种材料,在不同条件下测试,结果也截然不同。
1. 温度(Temperature)
· 影响:温度升高,拉伸强度显著下降。
· 原因:分子链和链段活动能力增强,更容易发生蠕变和松弛行为。在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以上,强度下降尤为明显。
2. 应变速率(Strain Rate)
· 影响:拉伸速度(应变速率)增加,拉伸强度通常提高。
· 原因:高速拉伸时,分子链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重排和滑移以响应外力,表现得更像脆性材料,需要更高的应力才能破坏。
3. 环境(Environment)
· 溶剂或化学品:某些化学物质会溶胀或腐蚀聚合物,大幅降低其强度(如应力开裂)。
· 湿度:对于吸湿性聚合物(如尼龙),水分起到增塑剂的作用,会降低强度但增加韧性。
· 紫外光/氧化:长期暴露会导致降解,分子链断裂,从而使强度急剧下降。
总结表格
因素类别 具体因素 如何影响拉伸强度
内在因素
分子量增加 提高
分子量分布变窄 提高(通常)
链刚性/极性增加 提高
结晶度增加 提高(但可能变脆)
交联度增加 提高(适度)
外在因素
取向度增加 显著提高(各向异性)
添加增强填料 显著提高
添加增塑剂 降低
存在缺陷(气泡、裂纹) 显著降低
测试条件 温度升高 降低
应变速率增加 提高
存在溶剂/老化 降低
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在材料设计、合成、加工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中,有针对性地优化和预测聚合物的力学性能。